Ads 468x60px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藥學視角:解析臺灣科學中藥與大陸配方顆粒的關鍵製程差異》

製程技術、賦形劑選擇及煎煮原理的系統性比較

傳統中藥製劑的藥效品質和臨床療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製造工藝。本文從三個關鍵維度,系統性分析臺灣科學中藥與大陸配方顆粒的專業差異。

1. 製程技術差異:沸騰造粒 vs 噴霧乾燥

臺灣科學中藥

臺灣主要採用沸騰造粒(流化床造粒)技術,通過熱氣流使粉末懸浮形成流態化床,噴入黏合劑後形成多孔球狀顆粒。這種先進工藝提供多項藥學優勢:

  • 混合-造粒-乾燥一體化完成
  • 精確控制顆粒粒徑分布(通常為10-30 μm)
  • 提高溶解速度與生物利用度
  • 更好地保存熱敏感化合物

大陸配方顆粒

中國大陸的主流生產方法結合噴霧乾燥與乾式製粒。此工藝先將濃縮液噴霧乾燥成粉末,再以機械壓縮造粒。雖然這種方法便於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但存在明顯局限性:

  • 高溫噴霧階段可能破壞熱敏感成分(尤其是揮發油類)
  • 產出的顆粒密度較高,溶解速度相對較慢
  • 對中藥複雜植物化學成分的保存效果較差

2. 賦形劑選擇差異:澱粉/乳糖 vs 糊精

臺灣科學中藥

主要賦形劑:以澱粉、乳糖為主,少量使用微晶纖維素。

藥學特性

  • 澱粉可模擬傳統煎煮的糊化作用
  • 乳糖提升口感甜度
  • 這類賦形劑對酚酸類成分(如甘草黃酮)的溶解度有正向影響
  • 需注意乳糖不耐症患者的適用性考量

大陸配方顆粒

主要賦形劑:普遍使用糊精(佔比達20-30%),部分廠商添加滑石粉改善流動性。

藥學特性

  • 糊精具成本優勢和低吸濕性
  • 可能與生物鹼類成分(如小檗碱)形成複合物
  • 可能影響苦味掩蔽效果
  • 研究顯示,糊精的存在可能降低共煎產生的沉澱物(如鞣酸小檗碱)生成率

3. 煎煮原理差異:共煎成分保留 vs 分煎混合

臺灣科學中藥

經典方劑保留共煎工藝

  • 針對《傷寒論》等古籍方劑(如四逆湯、小柴胡湯),仍採用傳統合煎濃縮方法
  • 確保共煎化學反應產物(如附子生物鹼與甘草酸的絡合物)的生成
  • 這些交互作用產物具有降低毒性、增強藥效的協同作用

單味藥分煎限制

  • 僅限於醫師自行調配的複方
  • 可能損失部分成分交互作用

大陸配方顆粒

全部分煎後混合

  • 單味藥獨立提取製粒,臨床調配時混合
  • 研究顯示此方式可能導致:
    • 有效成分提取率下降(如黃連解毒湯中梔子苷提取率從97.4%降至64.3%)
    • 苦味物質未經修飾(如小檗碱未與大黃鞣酸結合)
    • 毒性成分殘留風險(如附子單煎液的毒性為共煎液的4.1倍)

4. 延伸差異:產業規範與臨床應用

臺灣科學中藥

  • 受日本漢方影響深厚
  • 600種顆粒劑涵蓋植物/動物/礦物藥材
  • 健保給付推動普及化
  • 醫師處方靈活性高(1g≈1錢換算)

大陸配方顆粒

  • 2021年結束試點後加速標準化進程
  • 藥材基原爭議仍存(如人參葉替代根入藥)
  • 臨床多反映價格高於傳統飲片

結論

臺灣科學中藥與大陸配方顆粒的差異超越了地理區域的界限,深入到基本的藥學原理。臺灣的方法通過先進製藥技術優先考慮與傳統煎劑的療效等同性,而大陸配方則優化了大規模生產和標準化,可能犧牲了某些傳統藥理學相互作用。

這些差異凸顯了在評估中藥製劑時理解製造方法的重要性,因為加工技術顯著影響安全性與療效。對臨床醫師而言,了解這些製程差異有助於更精準地選擇符合治療需求的中藥製劑。